哪怕花很长时间,哪怕走弯路,都有一个只有你才能享受的目标在等着你。
屈原(前340?一前278?),名平,楚国贵族据《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提到名目或著录全文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和《怀沙》五篇。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当是刘向所辑《楚辞》中屈原作品的总数,但未列篇名王逸《楚辞章句》中,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合乎《汉志》之数。
王逸据以作注的,正是刘向辑本,这些篇目应是刘向编定的但是,王逸把《招魂》列入宋玉名下;又表示《大招》一篇的作者不能确定可见汉代学者对屈原作品之篇数、篇目的意见已不一致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王逸虽以为宋玉作,但《史记》明确说是屈原的作品,司马迁还读过它,当属于屈原无疑。
至于《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都考订为后人拟作,似可以排除在屈原作品之外;还有《大招》,显然是模仿《招魂》之作,而辞采相差甚远,可以认定不是屈原的作品总之,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二、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点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而“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史记·酷吏列传》:“(朱)买臣以楚辞与(严)助俱幸”《汉书·朱买臣传》:“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
”这里所谓“楚辞”,当是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帝时,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录进来,辑为16卷,命名“《楚辞》”至东汉安帝、顺帝之际,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成17卷,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这表明,楚辞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首先,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春秋时期,楚国地方音乐就已闻名 其次,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楚地一向巫风盛行,“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夫(人)人作享,家为巫史”(《国语·楚语下》)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也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其一,屈原所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其二,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边唱边说,就像戏剧一样。
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其三,最重要的,是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再次,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与楚文化关系密切,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同时也应看到,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力不断强盛,与北方诸国的战争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南北的思想文化也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思想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
此外,战国时期北方纵横家铺叙华辞的风气,当也对楚辞有不小影响 要之,楚辞既源于楚国固有文化传统,由此造就了它浓厚的地域特色,也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在其思想和形制上都烙下了鲜明印记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汉代人往往又把楚辞称为“赋”实际上,把楚辞和赋等而视之是不确切的它们不仅体式不同,性质也有很大差别从体式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从性质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尤其是典型的汉大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
晚清刘熙载说“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艺概·赋概》),大抵是不错的 楚辞的文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
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另一种就是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或“骚体”,都是指后一种样式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从诗风言,想象富奇,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屈原的作品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如《离骚》),描摹事物层叠敷张(如《招魂》);而宋玉的作品在铺叙描摹方面似更进一步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表现的能量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受苦,有些人可以从苦难中变得更强大。一个从未失败过的人是一个从未尝试过任何新事物的人。